南京大学于文杰教授应邀在世界历史所作学术报告

来源:88858cc永利官网发布时间:2025-07-16 12:38:41访问量:10






2025710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一带一路”重点学科项目组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席专家于文杰教授作了题为《“太平洋丝绸之路”的知识体系》的学术报告,“一带一路”研究室主任张瑾研究员主持报告。

报告开篇,于文杰教授介绍了报告选题的由来。他指出,受大航海时代殖民主义影响,西方学界长期将太平洋丝绸之路等同于马尼拉大帆船商路,并以西班牙等西方国家为主体进行叙事。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书写,掩盖了太平洋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在其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对档案等相关资料的考察,于文杰教授提出尽管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处于西班牙殖民语境下,但实际主体是中国人。从商品运输到船只建造维修,华人始终是贸易的核心执行者,西班牙仅扮演殖民剥削者的角色。于文杰教授从三个关键维度,阐释了太平洋丝绸之路作为以中国及太平洋周边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文化交往之路的历史依据:

第一,明朝与马六甲王朝共同开辟的印太航线,以平等互利为核心,使马六甲海峡成为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关键枢纽。但16世纪后,葡萄牙、荷兰、英国殖民者相继占领该地区,将和平交往的商路转变为殖民掠夺工具,形成郑和式友善交往哥伦布式殖民征服的文明分野。

第二,明代中期,互市体系取代朝贡体系成为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16世纪晚期,白银货币化趋势不断发展,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拉动了与日本、美洲的贸易往来。日本石见银山的档案文献甚至修正了学界1532年前日本无白银贸易的认知,印证了东亚贸易网络的活跃度。

第三,洪武至成化年间,白银自下而上成为主要交易货币,推动明朝赋役折银改革,进而主导全球白银贸易格局。中国通过马尼拉、果阿、恰克图等节点,构建起连接三大洋、四大洲的贸易网络,引发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价格革命

在研究方法上,于文杰教授强调,“太平洋丝绸之路”的研究依赖档案文献与考古发现的文博互证。越南金瓯号、占婆号、平顺号等沉船遗址出土的大量中国瓷器,以及韩国新安沉船的银器遗存,均成为中国主导贸易的实物证据。元代《岛夷志略》中关于花银”“金银首饰的贸易记载,更从文献角度佐证了跨洋交往的悠久历史。

作为结语,于文杰教授指出,厘清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历史真相,能够为新时代我国的国际战略提供历史依据。因此,他吁请学者一同努力,“找回被西方人遗忘与遮蔽的历史,构太平洋丝绸之路’自知识体系,担当起我们新时代的责任

在学术报告的最后,于文杰教授和世界历史研究所的各位老师就报告内容相关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西亚南亚史研究室秦政供稿“一带一路”研究室张瑾供图


返回原图
/

Baidu
sogou